8月23日,记者走访发现股票平台,目前长沙市面上的月饼礼盒包装基本守住了红线。大多礼盒包装为一到两层,少量高档礼盒为三层。
近年来,南雄市因地制宜、因企施策,在乡村闲置资源盘活利用、建设乡村振兴车间等方面不断探索,持续做好乡村振兴文章,帮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。乌迳镇这一乡村振兴车间从今年5月开始试生产,主要生产智能蓝牙耳机,已招聘70多名当地村民。此外,步步升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正在建设新厂房,面积达6000平方米。“新落成的厂房,将会为乌迳镇带来不少于500个就业岗位。不仅能继续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,还能进一步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。”乌迳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杨明理说。
你有没有想过,平日里喝的水压缩到极致,会变成什么样子?
有人说压缩到一定的程度,会变成一个吞噬一切的黑洞,这是真的吗?
水能被压缩吗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某天,在百慕大的海岸边,一位从纽约动物园园长的位子上下来的男人,正望着眼前的大海发呆。
这个人名叫比伯,生性喜欢动物,尤其喜欢收集动物的各种标本,陆地上的动物已经满足不了他的好奇心,他准备到大海里,去追寻海洋生物。
1928年,他向英国政府提交申请,希望在百慕大建立一个研究站,用来对这里的海洋生物进行研究。
政府慷慨同意了这一要求,可即便研究站建成,他也只能了解到海洋表层的生物,再往下,海水的压强太大,人类根本承受不住。
这一时期,潜水艇早已发明出来,不过这时候的潜水艇是完全密封的,人坐在里面完全是睁眼瞎,根本无法看到外面的情景。
比伯决定研究一种带窗户的的潜水艇,这个消息被一位名叫巴顿的设计师知晓,他原本就有这样的想法,于是带着设计图纸找到了比伯。
巴顿所设计的潜水艇,整体看起来像一个球,这样的结构,能更好地承受着巨大的海水压力。
在这个球上开了三个口子,这些口子就是准备安装窗子的,普通的玻璃在深海压强下肯定抵挡不住,所以这些窗子上装的,是用熔凝石英制作的厚玻璃。
比伯见了这个设计,对其赞不绝口,两人一拍即合,最后真造出了这样一个潜水艇。
潜水艇制作完成,首先要做的,是让它下几次水,验证是否安全,如果装个大活人进去,能不能活着回来。
前几次的实验都有来有回,潜水艇完好无损,直到某次潜水艇被拉上来时,里面装了不少的水。
看样子,这个潜水艇是漏水了。
漏水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,进行改进就好了,只是当时两人在面对潜水艇时,做了一个错误的举动。
他们竟然直接就把潜水艇的舱门打开了。
这原本只是个正常行为,可就在舱门打开的一瞬间,里面原本平静的水,竟然有如被加压,直接喷射而出。
事后比伯在回忆录中写下了当时的场景,整个潜水艇像是爆炸一般,水瞬间迸发出来,舱门口的螺栓直接被射飞,在甲板上砸出了一个口子。
即便过去多年,比伯提笔时仍心有余悸,他相信,如果当时两人坐着潜水艇下海的话,在潜水艇漏水那一刻,两人不是被淹死,而是被巨大水压洞穿肌肉骨头。
从这件事不难看出,水是能压缩的,表层的海水,与深海的水完全不同。
深海的水在巨大的压力下,体积已变得很小,如果压力突然减小的话,水的体积会迅速膨胀,释放出巨大的冲击力。
深海虽如此恐怖,但这里的压强还不够惊人,毕竟有很多鱼类能在这里生存。
如果这个压强继续增加,水会变成什么样子呢?
不同压强下的水其实,压力不止存在于深海,我们无时无刻不处于压力中。
我们周围的空气,其实由大量的空气分子构成,即便单个分子质量很轻,但大量的分子给人造成的压力,有101325 Pa,也就是一个标准大气压。
这种压力,跟一个100斤的人,踩在一个手机上施加的力差不多。
为何这么多个“100斤的人”压在我们身上,却感受不出来呢?
这是因为压力不仅存在于外部,在我们的体内,同样也有压力,它来自于我们的肺、耳朵、呼吸道等地方的空气。
这些压力与外部压力相等,达到了平衡状态。
如果这个平衡被打破,那就会直接被大气压强给压扁。
当然,一个标准的大气压,对于水来说简直不值一提,化汽、化冰、化成雪,完全是看着温度行事,气压无法影响到它。
进入深海后,深度每增加十米,压强就会增加一个大气压,到达马里亚纳海沟,就是极限。
当然,这不是压力的极限,而是海深的极限。
作为大海最深处,马里亚纳海沟的压强,已经超过了1100个标准大气压,相当于2000头大象,同时踩在一个人身上。
人如果鲁莽地到达这个地方,瞬间就能被压成肉酱,一个充满氢气的球拿到这里,也能被压成弹珠大小。
水到这里,除了体积被压小了一些,还是水,没有太大的变化。
往马里亚纳海沟再往下,这里不再是水,而是坚硬的岩石。
岩石的密度是水的三倍,因此这里的压力增加的更加快速,并且温度也在急剧上升。
等穿过地壳后,这里的压强已经达到了1万个大气压,温度也上升到能将岩石融化的程度。
在这里,碳被挤压形成致密的晶体,也就是在地面上价值连城的钻石。
穿过这些致密的岩浆,往下的压力翻了10倍,达到了10万个大气压。
这样的压力能够轻松将氢气压缩成液体,而水在这里被压缩后,会变成固体。
固体的水,不就是冰吗?当然不是,这种水虽然看起跟冰块一样是透明的固体,但结构有很大差异。
我们常见的冰,其实是一些六边形的晶体,但这种被压缩后的水,是一种紧密的立方晶格。
这种形态的水,其实人类早就在深埋与地下的钻石内部发现,科学家将其命名为“冰7”。
在继续深入以后,直接到达了地核,地核压强已经超过了100万个标准大气压,在这里,水又会发生什么呢?
2017年,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原子压力下的物质中心,曾做过一个实验,将一块冰7夹在两块钻石间,做成一个靶材。
接着,研究人员用激光照射其中一块钻石,这块钻石的材料爆炸后产生高温等离子体。
这些等离子体迅速弹射出去,形成威力巨大的冲击波,给冰7带来200万个标准大气压的压力。
在重压之后,科学家发现冰7上面的氧原子和氢原子发生不同变化,氧原子变成了致密晶格,而氢原子开始自由移动。
科学家将这个历经200万个标准大气压的水,命名为“冰18”。
虽然长得跟冰差不多,但冰18的密度是普通冰的4倍,甚至还可以导电。
在地球上,200万个标准大气压已经是极限,但在宇宙有更大的压力,在这里,水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?
最终压缩我们肉眼看到的水,看起来紧密无间,没有任何空隙在里面。
但从微观角度看,这些水分子并并不是紧紧靠在一起,它们之间其实是有空间的,在对水进行压缩时,实际上就是在挤压这些空间。
再往小了看,被挤压的不只是分子的空间,构成分子的原子,同样受到了压缩。
在原子里,又有更小的原子核。
或许你认为原子跟原子核的关系,就像水果和果核。
实际上,原子就像一座大城市,原子核就是城市里唯一的居民,二者体积相差十分的悬殊。
也就是说,除了原子核外,里面还有一大片空出来的区域,这片区域,当然也能够被压缩。
在原子核之外,还有更小的电子,这些电子之间也有空隙。
所以一个物质就是一层一层的套娃结构,每一层中都有多余的空间存在,进行压缩时,就是在挤压消除这些空间。
当给水带来的压力达到一定程度,氢原子上的电子就会脱离,飘散四周活动,这时候的水,就会具有导电特性。
这就是冰18能够导电的原因。
如给冰18施加的压力再增加,达到1TPa,也就是10的7次方个大气压,这时候的水,就已经不再是水,而是直接转变为金属。
这样的压力在地球上无法实现,不过宇宙中的比地球大许多倍的星球,比如木星内部,就能达到这样的压强,这里就有很多金属氢。
这时如果压力再加大,水就不再逆来顺受,要开始反抗了。
在微观世界中,有个泡利不相容原理,这个原理要求电子在原子核外的排列不能一模一样,所有电子都要寻找合适位置。
当外界施加压力后,这些电子就会地能量状态去,同时因为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存在,它们又不得不维护秩序。
混乱与秩序在这一刻进行较量,二者的斗争也就开始了。
不过,如果压力大到超乎我们想象,这些电子缴械投降,被乖乖地挤压进原子核内。
在原子核内还有一个叫质子的东西,被迫进入原子核电子与质子结合后会发生反应,变成中子和中微子。
这时候的水不再是金属,而是一颗中子星。
如果到这时仍不满足,还要继续施压的话,这颗中子星,将变成一个黑洞,开始吞噬一切,宣泄着之前一次次施压的不满。
所以,即便再温柔如水的人,也不能不停地给他压力,否则小宇宙爆发。
潜水艇原子核大气压比伯压力发布于:江苏省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